节日档案馆 > 文化传统 > 传统节气

冬至饮食风俗

冬至饮食风俗

冬至这一天,各地的风俗习惯虽然不同,但中国北方冬至的习俗却别具一格。

一、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炎冷相关系。冬至是数九的开始,表示冬季的,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必须多穿衣御寒,所以怕寒的人家从冬至日就开始让学生回家避寒,把冬至吃的这种圆圆的面做为礼物分送给学生,希望他们吃过冬至面后不受寒冷的天气折磨。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天不亮家家就在院里朝南的屋檐下排一供桌,放上大馍,并为这供一香炉和一柱香。“祭祖”即是“祭天”,其习俗在南北朝以前就有了。

二、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三、八宝粥

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冰冷的天气,里面多种谷物一起煮食,营养又美味!也可叫“腊八粥”。该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古人在这个季节里每逢立冬日人们都以年糕、糯米饭、面各种上贡朝廷以祭祀天地祖先。可如今每家餐桌上的八宝粥里放的食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糯米、红枣、核桃、桂圆、杏仁、松仁、葡萄干、白果、莲子、黄豆、黑米、红豆、花生、冰糖……总算下来竟有八样了,这还是在往多里说的呢。它的由来还有段传说呢:相传远古时候黄帝曾跟神农氏学习本领。某一天他感到身体日渐衰弱就去请教这位老师:“先生既然能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那么成事有什么禁忌没有?”老师问:“你问的是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吧?”黄帝答:“是。”老师道:“谷米是人天赐的宝贝精谷,经雨雪溶解发霉处理后粗细搭配使用是最好的补品。”黄帝道:“人们腹内温度低落五脏失去滋养就会影响寿命缩短。”老师说:“用糯米做成的糍粑可以裹着肉从体内排掉寒气和冷气。”吃法很多:蒸、煮、烤……又糯又软又有营养价值对体弱的人效果最佳。据说有个叫共工氏的人对黄帝说:“吃我发明的糍粑总比喝人血的滋味强得多。”黄帝听后就按他的方法做了糍粑吃下去。以后人们就照着这种方法用糯米制成了各种风味的糍粑来祭祀黄帝。由此冬至吃糍粑得习俗就形成了。

四、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时看到一些穷苦百姓因寒霜肆虐,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因此很多士兵因病不能上前线打仗了。所以后来他辞官回乡后便为百姓治病医伤。他在冬至这天搭起医棚为穷人舍药治冻伤并即席分食羊肉和草药包起来的“娇耳”,老百姓便跟着张仲景每年冬至都要吃“娇耳”,冬天吃了可以驱寒,预防耳朵被冻烂了,“娇耳”即现在的饺子。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