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档案馆 > 文化传统 > 传统节气

天文历法中的24节气

天文历法中的24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一、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二、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位。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始于2023年02月19日06:34,于2023年03月05日22:43结束。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万物萌生。北方阴寒未尽,体感仍寒,南方地区气温回升较多,草木萌动。雨水是一年之中气温回升快的时期,地表解冻,土壤松动,毛细血管开始复活,水分由地表下渗,小溪的流量开始加大,有这一节气开始,人们明显感觉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万物复苏的气息了。由于降雨经常有雷电相伴出现,亦常有农谚有云:随着气温回升,草坪开始返青,地表解冻,土壤松动,草坪的草根系开始萌动生长。

三、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在公历3月5日—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在惊蛰期间,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至0℃这是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形式。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冷惊蛰,暖春分”是我国民间很朴素的谚语。“雷打惊蛰前,二月雨淋淋;雷打惊蛰后,旱天到春后”则是说如果惊蛰出现雷声,则不是好兆头;预示着本年的二月会雨水较多;如果惊蛰没有雷声则预示着本年的旱情严重。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四、春分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也是最早被确定的。很早以前就有戊日即甲寅日—— 戊己属中宫寄宫于坎——冬至一阳后坤阴极增长——坎象水润湿极而通气极不畅极——故此时大气对地表保温作用较差——人们需从外界环境中补充温暖——即从立春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暖万物苏醒后人的身体开始从内向外产生热量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五、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就在清明那一天,每年的四月四日至六日。现在比较大众化的说法有两个:种瓜点豆和扫墓。 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农谚中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古时清明这一天有禁火寒食的习俗,就是到了这一天人们不生火,不吃热食,提前一天煮好的食物在这一天吃,吃剩下的就不能在吃了,寒食的习俗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的节日,有的地方亦说纪念隋代的隋炀帝。 人们在清明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种树等等,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天文历法中的24节气:从立春到谷雨的神奇旅程

天文历法中的24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农学的重要遗产,它揭示了自然季节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立春到谷雨,这个八个节气的周期构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立春一般在每年的阳历2月4日前后,此时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立春时节,人们开始感受到春的气息,大地逐渐回暖,万物蓄势待发。

二、雨水

雨水是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阳历2月19日前后。此时,随着降雨的增多,大地的水分逐渐增多,草木开始萌芽。雨水的滋润使大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惊蛰

惊蛰是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阳历3月5日前后。此时,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春天的气息更加浓厚。惊蛰时节,人们开始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大地上的生物开始活跃起来。

四、春分

春分是第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阳历3月20日前后。此时,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天气开始变暖。春分时节,人们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大地上的生物开始茁壮成长。

五、清明

清明是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阳历4月4日前后。此时,天气变得清新明朗,草木葱翠,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六、谷雨

谷雨是第六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阳历4月19日前后。此时,雨水充足,有利于谷物的生长。谷雨时节,正是春耕的最佳时期,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农业生产做好准备。

从立春到谷雨的六个节气构成了中国天文历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揭示了自然季节的变化规律,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观察天象、气象的变化,以适应自然环境、安排农业生产。这些节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