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档案馆 > 文化传统 > 传统节气

关于立春节气的由来和特征

立春的来历和特征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于每年公历2月3日或4日。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随流水漂浮。从气候上而言,由于南北纬跨度大,此时日本和穿过朝鲜半岛(退出朝鲜半岛了)的锋线以及在后者以南的雨带来已经活跃北行,且持续到三月上旬期间整个大华南北的冷暖气团交锋剧烈,导致天气反复(按照每三次天气反复为一段)。因此春季气候变化大、天气时冷时热反复无常的特点明显。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随时观察着大自然四季变化。早在周朝和春秋时期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和农事建候。“立春岁旦”的重要意义,是周天子向臣民颁布新一年官吏政令的时刻。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曾设立太岁台,人们插戴太岁神虎爪并祭祀太岁(上天之星神),以示敬意!古人最早将太岁视为一种神兽,“太”有“大”之意,“岁”指年岁。“太岁”和“岁”的概念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坐标参照物。而这种演变和发展一直贯穿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史记律书明确记载:“自伤者不寿”。同时礼记外传说:“树木不长因子方。”立春节气从食俗方面表达了人们对生命长生不衰的美好愿望、从精神方面又予以高扬。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进程中二十四节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时很多地方都会举行隆重的“打春牛”“迎春”习俗。值年太岁(各年份轮流值年之神)被请到当地最高的行政中心(县衙)用鞭子打一下“春牛”,意喻着一年大家勤耕细作丰衣足食,“迎春”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具有相当广泛的文化村民区域影响;在山东省的广大农村地区有一种民俗称为“演社火”。在立春当天有当地有名气的老艺人或者村干部组织众多村民表演传统的社火节目供人们欣赏娱乐。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