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档案馆 > 文化传统 > 礼仪规范

中国传统婚礼礼仪包括哪些方面的

中国传统婚礼礼仪

一、婚前礼

婚前礼,即“议婚”俗称“议亲”。在商议婚娶之前,男方要向女方送婚书,作为婚事的初步凭证。后改为草帖。女家在接到男家的婚书以后,也要写好回书,由媒人送到男方。男女双方的婚书内容主要是生庚属相,以便对方核合。然后议定聘礼、婚期。民间习俗,送婚书用红纸封套,以示吉利,故名“红封”。

二、纳采

男家向女家提亲,得女家同意后就要进行“纳采”,俗称“提亲”或“提婚”。男方家的家长根据男女的年龄、生辰八字相合后,认为可以结亲,再通过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后进行“纳采”,表示正式定亲。这时男方要请媒婆向女方送去一些礼物。之后就可以确定婚期了。

三、问名

问名是六礼中比较重要的一项仪式。男家通过媒婆向女家转达并询问女方的名字及生辰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婚姻的吉凶。问名时,要备礼前往女家。礼服是衣衫、衿缨、璧?、戒指、金饰、束帛、彩礼等。衣衫、衿缨、璧等礼服都要用白色的布帛包好,取食米、新麦、豆子等象征五谷齐备的物品放在礼物中。五谷被放在各种精美的礼器中,连同肉脯、酒礼等陈列在堂上,向列祖列宗禀告此事。女方也要在宗庙祷告先祖,并将结果告知男方。问名后就是“纳吉”,男方将这一结果告诉宗庙,以示合吉。

四、纳征

纳征又称“纳币”、“纳成”。即男家向女家送聘礼,正式定亲。这是六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征”是成的意思,“纳征”就是送女方聘金、彩礼之类的东西。古代男子还向女方送去束帛和俪皮。这个成婚礼也叫“过大礼”或“完聘”。男方从媒婆手中取得女方的“允诺书”后就要“纳征”。所以左传上说:“征也者,成也。”其实古代的婚姻多少带有买卖性质,女出嫁有将身体作为“质”的含义在内,能拿出让乡邻羡慕的嫁妆也是女子父母能力的体现。所以左传上说:“币必诚送、必信来。”意思是说聘礼一定要诚恳送达、一定要取信于女方家庭。古代的婚姻还多少带有掠夺性质,经常发生抢婚事件,周礼称:“凡娶诸妻冠以礼者”,都可用武力去抢夺。礼记·曲礼:“非受币不交亲”,可见古代婚姻离不开纳征。后代也一直沿袭这一风俗,只是纳征时女方不再回赠物品而已。

五、请期

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即男家经过占卜或星象预测选择吉日迎娶新娘之仪。古时男家取得女家的允诺之后,把结婚的日子写于雁书之中,由媒婆亲手送到女家,以示双方对婚姻的郑重。“请期”之仪俗称“送日子帖子”。举行请期仪式时仍要备礼前往女家,主要有通报日子礼品,男方家长要请媒婆向女家转告确定婚期之意并送上礼物作为通报日期的见面礼。礼物一般为酒、肉、鱼等食品和新娘衣料几种。这些礼品要按一定程序在堂上陈列供奉祖先神灵并请家族尊长象征性品评之后收起收起入厨。女方同意后就要确定婚期。婚期一旦确定女方就要准备出嫁事宜了。

六、亲迎

亲迎又称“迎亲”、“接亲”、“过大礼”、“拜堂”、“拜天地”等。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整个婚姻礼仪中最热闹最隆重的一道程序之一。古时的婚礼都是在黄昏举行表示阴阳相合。迎亲队伍包括抬花轿的、放炮的、捧花篮的等等非常热闹。新郎还要带上礼品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回来拜堂成亲。现代婚礼虽有种种变化但迎亲这一仪式仍然比较隆重。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时还要带上礼品作为见面礼俗称“下催妆”。礼品多少不等但必须要有酒肉等食物和衣物七、拜堂

拜堂又称“拜天地”,是婚礼中的重要仪式之一。在古代,拜堂之礼非常隆重,先由主婚人引导新郎进入新房,再由一位全福人为新郎新娘戴上花冠,然后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个仪式代表着新人正式结为夫妻,是婚姻礼仪中最重要的环节。

八、闹洞房

闹洞房是婚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整个婚礼中最有趣、最热闹的环节之一。在古代,闹洞房有着驱邪避邪的寓意,因为古人认为新房中有鬼魅作祟,需要通过闹洞房来驱赶鬼魅。现在,闹洞房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增加婚礼气氛、活跃现场氛围的活动。在这个环节中,亲朋好友会玩一些游戏,例如藏鞋子、猜谜语等,让新人在欢乐中度过这个难忘的夜晚。

九、回门

回门又称“归宁”,是新娘在婚礼后的第三天回娘家看望父母的重要礼仪。回门礼是一个很重要的场合,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到岳父岳母家,向岳父岳母敬酒行礼,感谢他们对新娘的养育之恩。回门后,新郎新娘还要在娘家留宿一晚,象征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以上就是中国传统婚礼礼仪的主要内容。这些礼仪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有所简化,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